最近各大書商的試讀邀約開始進入冰河期的樣子,試讀案子漸趨向於零,教人擔憂出版業實體書的未來前景?總之我利用零碎時間閱讀了博識出版 2016 年出版的《分解人》(Unwind)實體書,記得當時聽過書友推薦說好看、只是我礙於書單很長結果就一直還留在書單裡頭,直到現在我終於閱讀完小說的第一集。確實值得一讀。
冒險小說《分解人》套書四部曲 (分解人、墮體、滅魂、歸整),是美國暢銷作家尼爾.舒斯特曼的知名作品;他寫小說、編寫電影與電視劇劇本,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就是反烏托邦小說《分解人》、在世界各國獲得超過三十個知名文學獎項,聽說如今已改編由知名電影特效團隊拍攝即將放上大銀幕。恐怖指數值得期待。
《分解人》的故事背景設定在某個未來際的美國時空,公民為了「墮胎」的人權問題分裂為「生命自上軍」與「生育自主軍」的敵對戰營,結結實實打了血腥的美國內戰被歷史書稱為「核心地帶戰爭」。看來是值得好好打一仗的好議題?
總之戰爭的結果是兩軍共同簽署了《生命法案》,規定從懷胎開始孩子的生命權就不得受侵犯、滿十八歲的成年人也是,但是當小孩長到懂事年齡(十三歲)之後,父母(或法定監護人)要是後悔(早知道當初就不要把你生下來!)就可以溯及既往,補行墮胎。
雖然事實是孩子既然都已經長到那麼大、十三歲都已經是青少年了,可不能像我老說的那樣「不然妳不會塞回去喔!」,幸好未來際醫學的神經移植技術已經成熟、可以讓器官供給者每一部位都能被成功移植到需要者的身上,從而發明了「分解人」的技術。
「分解人」的方式可以終結社會不需要的人、而且分解所得的每個身體部位被規定要百分之百活用在某處,所以就法律來說「分解人又不是真的死掉」。結果社會可以回收資源,又不算真正侵犯到人民的生命權利。真是兩全其美的好方法。至於人是否有靈魂、被分解後靈魂在哪裡之類形而上的思考,顯然不在法律關心的範圍之列。
於是「分解」這件事的功能性宏觀上對全人類都有所幫助——除了那個要被分解的倒楣鬼除外!
於是《分解人》系列套書四本,記述的是《生命法案》之下「分解人」的故事。第一集《分解人》的當然男主角是十五歲的青少年「康納」,一個衝動且難以控制憤怒情緒的「問題少年」,造成的麻煩足以讓父母決定簽署分解令擺脫他!於是「康納」成為政府的財產被送去分解。只不過「康納」選擇逃走,只要逃到十八歲根據法令規定他就成年也安全了。
同樣也是十五歲的女主角「黎莎」,是州政府孤兒院監督下的孩子,因為政府的預算減縮、減少支出之類的財政考慮,州政府決定送她去「分解」節省政府資源,還可以回饋給社會。呃!
剛滿十三歲的分解人「萊夫」,因為父母奉行宗教的「什一奉獻」律法而被生下來、從誕生開始就註定成為「什一奉獻品」,原本「萊夫」還充滿期待等著讓自己被「分解」大卸八塊……
總而言之因為不同原因而要被「分解」的青少年們本來各不相干,直到前往「收割營」分解的途中因為「亞克朗落跑犯」事故湊在一塊兒,自此就像一條繩上的螞蚱般成為命運共同體。他們有可能在街頭求生、躲少年隊到十八歲不被分解嗎?不禁讓人聯想到二戰德國納粹鐵幕中猶太人的境地……
說實在的,這些孩子既沒有被要求就被生下來、也沒有同意被分解,純粹因為任性大人的方便而面臨被分解的恐怖命運、分解後器官還待價而沽?這真的很不公平不是嗎,明顯缺乏人性。
面臨被分解的孩子總哀求著「怎麼懲罰我都好,就是不要分解我!」不過大家只要照章行事,公事公辦就不需要考慮人性的問題,還可以繼續假裝這是一個全然公平正義的世界。當年納粹劊子手行事,好像也都是這麼幹法的。我們的青少年們命運即將如何?恐怖鵝!
在故事中我們讀到「分解人」的背景設定,移植到別人身體同時得到那人的肌肉記憶、拿到腦子則獲得對方的片段記憶?我知道在某些調查報告裡確有其事,也讓我想起過往在台北遇到一位先生,是台灣接受過「換心手術」、也是手術後活得最長的移植者之一;即使過那麼多年,這位先生日常仍然要服許多藥劑、並且忍受許多不便。問題之一就是他移植心臟之後覺得自己有了以前不會有的心情或習性,不禁懷疑那些想法打哪來的……對我來說挺可怕的,不是嗎?
《分解人》作者尼爾.舒斯特曼說起這個可怕的青少年冒險故事,節奏緊湊、劇情生動好讀,我覺得跟他身為四個孩子的父親有關、應該很會說床邊故事?寫起青少年小說精采程度比起後起的《飢餓遊戲》也不顯遜色,怪不得熟識的書友在試讀文大力推薦這系列書。確實有一套,嘖嘖。
<一派狐言>第一部曲(分解人)故事高潮迭起吸引人繼續讀下去,會讓我想知道在接下三部曲:墮體、滅魂、歸整裡孩子們接下來的際遇,願神賜福予分解人。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