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你的眼中看到了什麼? 

哦,由於我的工作與親子教育高度相關,因此儘管我不熱衷於別人的家務事,卻看到許多人家裡那本難唸的經。在一些情況下我會想:「常別當『自己孩子』的父母」。為何如此說又是一言難盡。

以往我們既定的刻板印象中,行為偏差的孩子表徵了他(她)背後的家庭問題,諸如家暴、父母失和、單親家庭、外籍配偶、隔代教養……。固然偏頗破碎的家庭是造成親子教育偏差的典型一類、問題癥結容易辨識,但在接觸一些有明顯問題孩子的因緣裡,我卻注意到出現問題的孩子,雙親家長或優秀或富裕或是極愛孩子,或者家長本身就是具格的教育學者專家,甚或前述每項條件都具備。自己的孩子教不妥當卻儼然是別人眼中最優秀的雙親。為什麼會這樣呢?一開始時我對這樣的家庭存有重大教育問題大感疑惑。

舉個例子。我曾接觸一位原就讀台北某學費極高學校的小學低年級男生,他是我所見過最機靈精乖的低年級孩子。可是他被學校退學了。退學的原因,除了長久以來偏差行為(例如說謊與偷竊)造成學校問題之外,壓垮駱駝的最後一堆稻草是:他認為有位同學在午餐時間坐了他位置,於是就跟同學爭吵起來;這時候班級老師前去處理,他卻不服老師的處置當場賞了老師重重的耳光。情況就有這麼誇張!

可是我與男生的父母相處過發現他們真的很好,尤其媽媽精明幹練令人印象深刻,說到孩子教育是非常有理念想法的,關愛孩子更是沒話說--吃喝玩樂只要孩子要用,都買最頂級的給他;而且為了把孩子教育好,從小就是根據專家的教育書來教孩子、之後也將學齡的孩子送到學費昂貴的精英學園裡啦。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優沃的學習環境為什麼沒有幫助小孩?有次我覺得觀察到問題所在的情形是:當時男孩作勢要撲殺停在紗門上的一隻大蛾;一旁的媽媽確是快快地阻止了孩子撲蛾的動作,說的卻是:「小心(驚呼)!很多蛾都有毒,你可能會受傷的!」聞言我知道(孩子也必然知道)在媽媽的眼光裡世界是繞著孩子轉的--孩子他是世界的中心,就像托勒密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那樣。當孩子處於極度自我中心,怎麼能夠教他慈悲、分享、關懷、包容及生命教育呢?又怪不得他能若無其事地撒謊作秀,甚至才幾歲大而已就有膽子掌摑老師的臉了。事實是,真實生活情境中的言行是真正的教育,孩子看到遠多於我們以為他看到的。

後來我又眼見過一些背景很好的家庭,也處於過度呵護孩子的情況。結果孩子在固定的智力、學業範疇或許表現優異,但在待人處事或者是德性上卻是有各自很大的問題,有的狀況嚴重甚至超過一般家庭。家長處於「這是我的寶貝孩子」的過度保護模式下,常言道:關心則亂,只要自己孩子在眼前裝乖撒嬌、撒潑耍賴逢場作戲一般,再英明的父母頓時像是被鬼遮了眼般無視問題所在!等遇到別人家的孩子出現狀況時客觀理智就又回來了,運籌帷握、提供適切的建議,不愧是關心孩子教育的優良父母。可是自己的孩子又該怎麼辦呢?

但是過於重視自己孩子的這型父母,倘若能夠把自己從對孩子的執著裡抽離出來,把自己視為自家的街坊鄰居、近親遠戚、世交家朋,甚至是孩子的同輩玩伴--當處於客觀理性的立場時,很多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畢竟他們本來就有能力處理,只是陷入俗話所說的「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困境罷了。知道是一回事,但在生活情境中的身教又全然是另回事。因此,我不會贊成為了拼命賺錢而將孩子托孤給別人耶。為了存些不知有沒有命花的錢,而錯過了與孩子一起成長的關鍵期,這個算盤划算嗎?在看過一些例子之後,我覺得這麼做譬如是取黃銅而捨掉黃金!沒辦法,生活教育的教化意義遠大於叼念說教十倍,這是實在話。

我喜歡亞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這本書,書裡頭把蠻多孩子遇到的情境詮釋得蠻好的,讀來有溫昫的感受;我也注意到近期出版的美食體驗書《貪吃父女檔的美味大冒險》,有趣地闡述子親子共享的生活將帶給孩子的影響。父母的參與在這些書裡都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及時見證了孩子的成長;要是等小孩翅膀長硬了、不聽話時才想到要告訴他們什麼,豈不就慢了嗎?

Choyce體驗式教養http://channel.pixnet.net/reading/event/info/179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莫赤匪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