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農曆過年連假我都窩在家裡、除了看電視就是聽音樂看小說,啃完書單上好幾本待讀書。其中一本是時報思潮線譯書 《未死之人》(死んでいない者)、作者是日本四十年代知名作家瀧口悠生,2016 年他正是以《未死之人》榮獲第 154 屆芥川龍之介賞。我純粹因為想要有多點文學氣質選讀、讀過之後不禁期待散發更多閃亮亮的文藝氣質,有沒有?
時報出版的《未死之人》裡頭蒐羅同名長篇〈未死之人〉與短篇〈夜曲〉。尤其是〈未死之人〉因為贏得日本文學大獎的華麗之姿、獲得世人的深刻矚目;故事內容描寫的是日本傳統社會一個子孫開枝散葉的老先生死去,於喪禮前守靈夜裡遺族的種種互動……沒有黑貓跳過棺木、也沒有棺材爆炸的場面,憑著對人情世事的深刻描繪吸引人心。
長篇小說〈未死之人〉中最重要的主角「故人」、從頭到尾我們都不知其名,相較之下遺族三代共二十多位親人卻能細心交代,包括:「故人」的五個孩子包括喪主「春壽」是「故人」的長子,血親及姻親包括「吉美」、「紗重」……到年紀最小的曾孫「秀斗」,平常天各一方的親人都因為這場喪禮聚集起來。
平常甚少見面的三代親族同聚一堂、保持既親切但又陌生的尷尬關係,有些原本只是耳聞的親戚私事變成眼前事實,包括繭居族的表哥、外國人姻親、人間蒸發的浪蕩叔叔……等,都是具有鮮明個性的親戚;透過書中不固定人物的親戚視角,我們得以用不同的角度窺視各自人物的難題……或者說是審視現代日本常見的待解社會問題。引人共鳴。
想當年我家奶奶生了十一個孩子、僧多粥少因此我家父親獨自離開家鄉白手成家,唯獨每年過年期間我們就會全家遠迢迢回老家與親戚們一起度過,建立每年一次的聯結感……之後奶奶、爺爺先後凋零,當時回去為他們守喪出殯時所見所聞感受,又與《未死之人》諸多親戚的心情有若合符節之處。讓人備覺親切。
說來人生而為人,唯一公平之處就是每個人總有一天會死罷了。亡者與未亡人的討論永遠是好議題。尤其面臨到親戚的死亡時、特別會讓人思考自己和已逝先祖間的關係:父母親的父母親、還有父母親的父母親的父母親……在這當中只要有任何一環不同都不會有「我」的出現,會令人感受到生命的奇妙與可貴。
第二個故事〈夜曲〉中,鄉下小地方開酒吧超過二十個年頭的「媽媽桑」顯得特別神秘。
「媽媽桑」以前在東京工作的時候唱過歌、出過唱片的,現在卻再也不唱;每天每天倒酒給客人們、自己卻滴酒不沾。看著眼前的醉客,覺得自己好像也跟著醉了一般……「媽媽桑」下定決心不提過去,是嘴巴緊得像蛤蠣般的謎樣女主人。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夜曲〉本身是篇幅不長的小說,倒是成為了「博客來」等網站介紹《未死之人》的試閱內容。
也就這樣,日本知名作家瀧口悠生贏得大獎的《未死之人》,敘事筆調溫和、說的是平凡人群的花花心腸——但可不要小看了無聊的平凡小事,因為世界的真實相就包藏在這些炎涼世態當中呢!如今《未死之人》除了實體書出版之外、如今還在「博客來」等網站有電子書,以文學之名倒是可以花時間閱讀。嘖嘖。
<一派狐言>謝謝時報出版的瀧口悠生《未死之人》,以文學之神的名字、願我們越加洞察世事並且更優雅強大。阿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