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自古以來人們對怪物的恐懼始終潛藏於記憶深處,彷彿滴入咖啡的白蘭地般無法剝離;即使是物質主義凌駕一切的現在,由各國流行文化表現出的末日怪物熱潮反而增溫到史無前例的興盛。《拉札路樂園:末日復甦》是這股風尚中的另一波熱浪,在下一世紀末的2193年召喚出更多噁心瘋狂的噬血怪物。過往大人對孩子要費盡苦心,才能將床底下和櫉櫃裡的怪物描述得活靈活現--現在可省事,餵給孩子幾片電影光碟或童話書就能達到效果。

《異形》,1979

對鬼怪片的愛好,就我而言要從雪歌妮.薇佛經典的《異形》系列為始;例假日我宅在家看電視,總是暗自期望隨便哪個電影台都好,能播些「有鬼怪跑來跑去」的好看電影--不論是好萊塢怪物、泰國鬼魂、韓國怪物、日本怪談……只要主題夠恐怖刺激,我幾乎就來者不拒。這似乎不是消磨假日的健康嗜好……不過這也沒辦法,當我看高潮迭起的怪物片時總感到時間流逝得快又有趣;相對的,倘若我要讓假期顯得漫長些,那多看幾部《麥迪遜之橋》之類的抒情片就能產生漫漫長日的效果。

《陰屍路》,2011

吾道不孤,我發現不少人有類似的選片傾向。譬如近來和我很熟的一個鄰家男孩,他向我提問的第一部影片就是《陰屍路》:他想問我欣賞慢吞吞拖著走路的殭屍呢,還是會快步衝上來來咬人的暴走怪物?他這問題可問對人了,我當然喜歡像貓鼬般迅捷的凶狠角色啊!然後我向他剖析好的殭屍暴民,起碼也要有《侏儸紀公園》迅猛龍的快和狠、直銷通路般的擴散速度,還要像台灣總統般耐得住攻擊才值得一看。

《我是傳奇》,2007  

男孩聽我一席怪物評析課後顯得更為熱衷,忙請我推薦幾部血腥的鬼片;我除了塞給他幾部聞名的好萊塢怪物片名,如《惡靈古堡》、《我是傳奇》之外,還很愛國地加上早期林正英那票人演的《殭屍先生》中國系列鬼怪片--畢竟要討論歷久不爛的死人,還是首推神秘詭奇的東方文化哩,譬如近年來大陸盜墓系列小說中的各種守墓怪物,搬上銀幕後的驚悚指數肯定遠超西方的舶來品。不過男孩下個問題卻不好答,因為他想問殭屍可能真的存在嗎?真是大哉問!

《殭屍先生》,1985

我記得之前看過新聞,報導生物學家在雨林發現某種「殭屍真菌」(Zombie Fungus),會這麼命名,是因為這些獨特的菌,能夠寄生在螞蟻類的昆蟲腦部後操控宿主,讓宿主依他們的意願到處散播,然後才殺死宿主。而且生物學家在巴西雨林發現的殭屍真菌不只一種呢!那麼,或許這世界也潛藏某種生物,天生就能是把人類當做宿主也說不定?不然現代基因轉殖的技術這麼進步,用殭屍真菌的寄生原理開發出適用在人身上的微生物,也許指日可待。

《侏儸紀公園》,1996

於世界名著《海底兩萬里》小說中,朱爾.凡爾納以推理結合想像設計了尼祿船長的「鸚鵡螺號」怪物艦,能自由在海中來去、擊毀敵艦,在當時世代歸為「科幻小說」;凡爾納筆下那流線型、黑色細長潛水艇形象,早成為海軍潛艦設計的基本原型。事實上不少科幻小說是建立在合理而大膽的推測上,不見得全然空穴來風;同理或許可以推知,從上個世紀末到現在的末日怪物文化熱潮也可能是先知的梵音,預示了未來滿街怪物亂跑、將人肉當佳餚美饌的末日景象……其實這樣也還好,至少不用再憂心勞保基金破產的問題。

《惡靈古堡》,2002

再者,「末日」加「怪物」的話題就夠噬血悚動,足夠影迷從頭嗨到尾了;可是不可避免地,幾乎每部片都有辦法趁隙安插些感情戲。對此以前我常挑剔抱怨,這些戲碼削弱了劇情的張力;可是在去年我看《盜墓筆記》第一季末阿寧被怪蛇咬後香消玉殞,讓我氣懣地第二季也不看了。那時我才領悟到,就是處於恐怖的世紀末絕望氛圍中,更要有生命的感情活水滋潤,才能烘托出拼死求生有意義。後來我在電影台看到《屍樂園》的重播,這次我就跟著遊樂園般的情節歡樂起來了。

《屍樂園》,2009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墨瑞教授的座右銘說:『不相愛,即如死滅。』世界因為愛的美好而被襯托得有廣度與深度。如此說來,假設將《麥迪遜之橋》中梅莉.史翠普和克林.伊斯威特的愛情,放在末日怪物風的背景裡……譬如加些潰爛發臭的農夫喪屍、狂暴噬血的乳牛怪獸等,他們的愛或許會更賺人熱淚。這個主意應該值得識貨的出版商花大錢把它買下來。

《麥迪遜之橋》 ,1995

《拉札路樂園:末日復甦》 http://channel.pixnet.net/reading/event/info/225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莫赤匪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1) 人氣()